top of page
王毓珠-02.png

  「藝術是一個很有彈性的對不對,可是心理諮商是很有結構性的,那要怎麼樣把這兩個特質迥異的面向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藝術治療師的專業所在了。」

 

  藝術治療師王毓珠,同時也擁有諮商心理師資格。從幼兒園老師到設計科老師,在她的生命經驗中擁有多樣化的身分,而幾經周折接觸到的藝術治療,也成為了她生命的另一條出路。

三個重要七年

 

  畢業於台北師專的王毓珠,她的人生中有三個重要的七年。以公立幼稚園老師的身分展開了職業生涯 的她,也是在這裡遇見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第一個七年發生在三十年前那個對於過動症和自閉症並不了解的年代,她毅然申請至美國馬歇爾大學修習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希望能在美國找到一些幫助那群不被了解的孩子們的方法。王毓珠透過留學經歷開拓了她的視野,回國擔任高職設計科老師後,將當時的學習運用在教學上,在以嶄新方式帶領學生的同時,亦從學生身上獲得了許多,打開了更多發展的可能。「這又是第二個七年了。」也是這加起來十四年的時間,讓王毓珠累積了豐富的生命經驗。

 

  1999年的921大地震,是王毓珠人生中的巨大轉折,也成為了她走上藝術治療道路的重要契機。當自身陷入恐懼,看著電視上播出一個個家庭分崩離析的悲劇,一個畫面在王毓珠心中留下一個深刻的痕跡。「那時候我在電視看到了很多國家都來救援,很特別的是美國有一些藝術治療師,來台灣幫需要的人做藝術治療。那時候我就覺得很好奇,爲什麽畫個圖可以治療人心?」懷抱著這樣的好奇,過了一兩年,40歲的她便再次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爾斯蘭學院研讀藝術治療。人生的第三個七年,王毓珠走上了藝術治療的道路。

藝術治療的另外一個媒介——攝影

​ 

  在美國期間,王毓珠也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攝影治療,這也成為了她在工作中的另一項技能。她說,攝影治療的創辦人、同時也是藝術治療師的Judy Weiser將其設定為一種助人工作者皆可運用的工具,也和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運用圖像治療。而各有優缺點的兩個治療方式,除了是依據個案狀況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也能互相配合,透過不同方式帶領個案發覺更多未知的自己。

蓬勃發展帶來的名詞誤用

​ 

  近年來台灣民眾漸漸意識到各樣心理需求,藝術治療也受到更多人好奇、開始接觸甚至進一步了解;王毓珠認為,這也使得大眾對於「藝術治療」與「美術教育」的差別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然而任何事情皆有一體兩面,蓬勃發展間接帶來了名詞誤用的問題。她說到,雖然藝術治療在台灣正逐漸獲得專業認定,但許多人仍認為藝術治療附屬於心理諮商或是職能治療等專業之下;而在發展趨於完善的美國,藝術治療本身就是一門心理治療專業,是基於嚴謹認定下才能使用的專有名詞。「治療是很纖細微妙的,你只要做錯一點點,有可能個案不是受到治療,是受到傷害。所以其實學得越多的人,越會很小心地去運用。」

 

​  王毓珠也提到,前幾年流行的祕密花園填色畫,也是誤用藝術治療名詞的案例之一。她強調,祕密花園的曼陀羅填色畫僅屬於一種藝術活動, 須透過專業藝術治療師的運用,才有可能成為藝術治療的一部份;若沒有專業治療師的引導,不論是自行操作、或是於心理治療及職能治療中使用藝術,都僅能被稱作藝術活動。在治療中有藝術治療師的見證,以及營造涵容的環境是很重要;藝術治療重要的部分是其中的歷程,以及發生了什麼事,「牽涉到治療的話就一定要有治療師,因為要有治療師才會有治療的這個行為產生。」

不想受到質疑,只是希望受到認可

​ 

  「藝術治療如果不是一個專業,我為什麼要跑那麼遠去學一個不是專業的東西回來?」多年前因為沒有藝術治療師執照,面對專業尚不受認可的情況,不想受到質疑的王毓珠,為了在台灣取得正式執業的資格,「一氣之下」報考了高考,花費大量心力,終於取得心理諮商證照。

 

  然而她強調,在國外藝術治療師本身就是一個可以獨立執業的專業,並認為對於專業認可來說,法律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回觀當初前往就讀的美國俄亥俄州,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爭取建立法律保障藝術治療師頭銜,其他州也花費了一定程度的努力。看著這一路以來爭取過程的不易,她也感嘆道,這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需要一定時間的努力。除了對建立相關法律表示支持,王毓珠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發展更健全的制度,讓藝術治療師專業受到肯定外,也能一定程度上帶動大眾的嘗試意願。

油漆和刷子

心中的藝術治療

​ 

  面對如何定義療效的提問,王毓珠提出,藝術治療除了有專門的「藝術治療評估」,也有雨中人、樹屋人等方式;而目前也有許多的實證研究證實藝術治療的實際療效。她舉例,個案的每個動作都有其意涵存在,在使用黏/陶土等媒材時,或許在他人看來只是在捶打塑形;但在藝術治療師眼中,是使用到「完型論」概念、透過外在行為顯現個案的內在狀態。因此其實在整個藝術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們隨時都在進行觀察和評估;而諮商心理師是用言語,藝術治療師著重在藝術創作的歷程。她也笑著說到,「這個沒有讀藝術治療可能不會理解,但其中就是有很多微妙的時刻,你知道他得到療癒了。」

 

  「我去讀藝術治療的時候,其實覺得好像我這輩子的準備就是要來讀藝術治療。」藉由前面的生命經驗累積,王毓珠發覺藝術治療結合了其最在乎的三個主題,也就是心理、教育及藝術。直到近年藝術治療開始被更多人看見,在王毓珠回國後、那沒有被看見的十多年間,有許多艱辛與困難,但她說:「雖然是吃了很多苦頭,不過如果重新選還是會選藝術治療吧!」

撰稿者/銀 瑩、廖煥玄

bottom of page